桂林阳朔渡头的竹子

文/秦长林

题渡头全景照

碧水弯湾绕梓桑,修篁滴翠柳丝长。

云遮雾盖江屯秀,疑是蓬莱着异妆。

“清纯滴翠挺葱茏,沐雨披云赛劲松。不与群芳谋艳丽,高风亮节傲长空。”这是一首赞美渡头村沿河岸边凤尾竹的诗。

渡头村,坐落在离阳朔县城十五华里,处于漓江下游南岸。属邑内较大村落之一,有一千多年历史,现人口近两千人,与古镇福利隔岸相望。素以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浓厚,人文兴盛著称。相传在盛唐时期就已经有人居住,并且文化、经济、*治各方面都比较进步和繁荣了(从周王庙,枣山寺、关晟古塔、古角庙等古遗迹的迹象来看,可以证实这一点)。村内外留下很多的文化古迹,还有迷人的自然景观,水绕山环,美不胜收。竹子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所谓竹子,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凤尾竹,村人称其为筒竹、刺竹。渡头的竹子主要品种是筒竹,还有少量刺竹。筒竹高大挺拔,全村及四周随处可见(据说,筒竹是周恩来总理,于年来阳朔时指示引进种植的,在此之前全是刺竹)。以江边一带极为壮观,其它分布在村中村外,山上山下,荒坡上、溪水边。村北漓江岸边的竹子,沿江生长,连成一条蜿蜒似长龙,葱茏挺拨,青翠成林,所谓竹林深深,鸟唱蝉鸣,极尽幽雅之象。茂密的竹林将整个渡头村遮隐住。从江北岸看渡头村,只能见到一砖半瓦。正是竹林深处有人家。放眼纵观,一条青龙自漓江南岸逆流而上,岸上有条龙,水里也有条龙,恰如双龙抢滩。青龙碧水,生动而笔直,甚为壮观。

渡头村人与竹子世代相处,相依为命,从而结下了不解之缘。有歌谣曰:“筒竹尾刺竹根,枝伴枝来根连根,长在漓江岸,生在渡头村;富人吃笋尾,穷人咬竹根;人在竹下住,竹依人而兴;世代复而始,人竹伴终生。”可见,渡头人已经离不开渡头的竹子,渡头竹子离不开渡头人,人竹一体。从前,人们在竹荫下用竹子搭棚编篱,茅草盖顶,围上一个小院,便成农家小舍。正所谓“竹篱茅舍好风光”。

竹子给渡头人带来了很多好处。自古以来,人们盖房子,圈屋围园,做床织垫,关猪圈牛,菜棚瓜栅,织箩编筐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,都是用竹子为原材料做成的。竹笋可食用,鲜笋切片用清水浸泡后煮食,其味清脆可口;也可切片用坛加水腌制成笋果酸,煮食其味鲜美,胃口大开;还可将笋子晒干成笋干陈用。竹笋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美味佳肴,深受人们欢迎。竹笋更是渡头的一大特产。来渡头的人,未吃到渡头的竹笋,就等于没有来过渡头。

竹子给人们带来福荫,人们居住在竹林下,竹子能替人们遮风挡雨。夏天阴凉,冬天温暖。在炎热酷暑的夏天,烈日当空,人们走在竹荫下,微风吹来,清凉爽快,暑气即消;冬天,寒风袭来,竹子遮挡,雨雪飘洒,竹子护住,安然无恙。

竹子给美丽的漓江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。竹子长在江岸上,清纯秀丽,四季长青,凤尾迎风飘摇。其倩影倒立水中,只见青翠湛兰水中天,竹水天一色,景致迷人,美不胜收。漓江缺少竹子,必然逊色。

竹子对人类贡献巨大,但得到的回报是非常小的,人们既不施肥也不灌溉,任其自然生长。竹子具有其独特的性格,竹笋在坚实的泥土下面,能坚强地破土而出,并迅速节节升高,直至成林;竹子心空而有节,坚韧挺拔,宁折不弯;竹子生命力强,不管环境好坏都能生长,抗涝耐旱;沐雨披风,凌霜傲雪;竹子只有付出,没有回报。今填有《燕归梁·竹颂》词一首赞之曰:

倩影姿容两岸昌,日耀更风光。漓河江洲满修篁。凤摇尾,节伸张。

清纯滴翠,刚柔并俱,凌云傲天长。雨露雪霜又何妨。赛松柏,皆昂扬。

渡头人生活居住在竹林中,与竹子融于一体,其性格与气节跟竹子已没有两样了,人们具备了竹子的性格,品质,创造了竹文化。要想了解渡头人,就首先了解渡头的竹子,了解渡头的文化。渡头村的文化,源远流长,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,贯穿各个方方面面、各行各业。不信,请你常来渡头村看看就明白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End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作者简介:秦长林,男,广西阳朔县人,农民,阳朔诗词学会会员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ls/1145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