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”自常德溯沅江而上,向西行进30多公里,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令无数人*牵梦萦的桃花源就展现在我们眼前。这里不仅风景优美,更有风味十足的著名特产擂茶。

视频是早期摄制

质量各方面需要大家体谅,但是很有味道哦!

19:35

视频11钟擂茶比赛的那一段

白衣短发的那位

小编的妈妈!

擂茶,又名三生汤,它是用生姜、生米和生茶叶等原料,用擂钵捣烂成糊状,加水烹煮而成。喝擂茶是桃花源的特殊风俗,也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。在当地有这么一首民谣:“走东家,串西家,喝擂茶,打哈哈,来来往往结亲家。”无论是炎热的夏天或严寒的冬天,这里的人们一般不吃中午饭,而是摆一桌擂茶慢慢品尝。若是家里来了客人,也往往要摆上一桌热腾腾、香喷喷的擂茶热情接待贵客。

作家汪曾祺在桃源喝过一次擂茶,他在《湘行二记》中说:“耳擂茶之名久矣,此来一半为擂茶,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,当然很高兴。茶叶、老姜、芝麻、米,加盐,放在一个擂体里,用硬杂木做的擂棒‘擂茶’成细末,用开水冲开,便是擂茶。”诗人余光中品过擂茶后,留下咏叹“识得擂荷味,更羡武陵人”。

擂擂茶教学

桃花源擂茶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,有用茶、姜、米等原料制作的茶饮成为宫廷贡品的记载。清朝嘉庆时期的《常德府志》中记载:“乡俗以茗茶、芝麻、姜合阴阳水饮之,名擂茶。”另相传,东汉建武25年,伏波将*马援奉命征五溪蛮,途经桃花源,时值盛夏,将士水土不服,病倒大半。村中一位老妪见马援治*严明,感动至深,便献出祖传秘方,研制成汤药。被病魔缠绵已久的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了一碗,顿觉一股芳香沁入肺腑,嘴里渐渐有了滋味,遂连喝3大碗,全身大汗淋漓,四肢稍微活动,竟奇迹般地站立起来,多日淤积的痛苦,似乎也随着汗水流失而去。他随即问道:“是何神物?”老妪答道:“祖传秘方五味汤。”于是,马援传令三*服用,疫病大除,士气大振,举旗大捷。从此,擂茶遂在桃花源一带广泛流传,至今有多年历史。

生姜、生米、生茶叶

现在桃花源人做擂茶,所用原料除大米、生姜、茶叶之外,还因地制宜,根据需要加入不同的配料,如芝麻、黑豆、花生、香菇、陈皮、甘草、薄荷、肉桂、藿香、菊花、川芎、鸡爪草、鱼腥草、凤尾草等等,如此多种配料擂制的茶,五味俱全,鲜浓味美,既有清心明目、提神止渴之用,也有健脾养胃、消痰化气之效,还有通血脉、润肌肤、延年益寿之功。待几碗擂茶入肚,人们便可渐渐品尝出其中富涵的韵味——诗人说是喝云朵,汉子说是喝米酒,医生说是喝良药,姑娘说是喝青春美容茶。

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擂钵和配套的擂棍,擂钵要用上好的陶土烧制,擂棍须用茶树制成,这样的木材有一股淡淡的清香,用来研制擂茶,冲泡出来别有风味。擂茶时,先将配制好的原料放进擂钵里,加少许山泉水,两手握住擂茶棍,沿着钵壁有节奏地旋转研磨,待钵内的原料被擂成细浆后,将滚烫的开水缓缓倒入冲泡,再用笊篱滤去渣滓,反复研磨两到三次,一钵色香味俱佳的擂茶就制成了。

亲子栏目

桃花源里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研学

我们应邀在秦人村里的一个庭院里坐下来,谈笑间,热气腾腾的擂茶就端上了桌。只见碗面热气腾腾,茶面颜色*绿,呈色斑状,斑状微动,恰似天上飘浮的云朵。每个人一大碗,似茶非茶、似粥非粥、似饭非饭,自上而下层次分明,上面澄清,淡香味;中间微粒悬浮状,清香味;底部是“三生”的沉淀,浓香味。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,顿觉口舌生津,满腔留香;再喝一口,神清气爽,通体舒畅。

桃花源里的民俗研学

喝擂茶时,热情好客的主人还摆上一些农家自制副食品,用以配茶,称为压桌。有炒蚕豆、炒包谷、炒花生米、炸薯片、炸锅粑、萝卜干、豆腐干、红薯片、香板粟、酸辣藠头、藕片、蒿叶粑粑、腌坛菜等,一数竟有十几个碟子,一张大圆桌上,摆得满满的,酸甜咸辣香,五味俱全。大家边喝边吃,谈笑风声,好不热闹。满满几大碗喝下去,浑身舒服,滋味丰富难忘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ls/1181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