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定要变成网红之地的大潮汕
最近有段蛮有意思的经历:在广州一家粤菜馆午餐,被要求签下一份“免责担保书”。 起因是这样的。 前一晚在“跃”吃饭,他家是做创意现代粤菜料理,将本地特色的食材、用西餐的烹饪手法表现,在广州也算是非常先锋的finedining餐厅。 吃完小哥问我,最喜欢什么? 我脱口而出,“一开场的橄榄菜牛油,后悔没有把两个馒头都吃完。” 当时风尘仆仆地刚坐定下来,喝了一口烫嘴的五指毛桃浓汤,抹一点牛油在金*酥脆的炸馒头上,待微微化开。 太上头了!油脂和碳水的激烈碰撞,跟法棍+*油完全不在一个维度,既有中式小炒的生猛、也有清粥咸菜的温润。 小哥大概是顾及女客人的感受,一个劲提醒我,“馒头吃不完也没关系,留点肚子给别的菜。” 我缓缓缩回了伸向第二个炸馒头的手。 橄榄菜这个东西吧,跟一般的咸菜还不一样。它很油润,黏着力强。比如最常见的搭配,橄榄菜炒四季豆,可以把四季豆的好吃程度提高十个等级,一道菜直接变成“饭小偷”。 临走时,小哥拿出一个神秘的袋子,说送你一盒牛油吧! 当时我就急了,怎么办!等坐飞机回到上海,牛油都化了。 饭友们说,没事没事,第二天中午带来餐厅,我们配电饭煲焗鸡吃。 牛油装在鱼子酱铁罐里,虽然有附送开罐工具,但我们轮番上阵撬了半小时,都打不开。没办法,只好怯怯地问服务生:能不能帮我开一下? 打是打开了,随之而来就是上面说的免责保证书。 客人食用自带食品,如发生任何问题,皆与餐厅无关。 饭搭子看了一眼,难怪要让你签保证书,这黑乎乎的橄榄菜化在牛油里,看起来是够可疑的。 牛油最终没能物尽其用,他跟焗鸡是肯定不搭的,也更加凸显了昨晚和炸馒头的*金组合是多么完美。 潮汕真是宝藏之地,当晚“跃”的餐厅周菜单里,好几道都带有明显的潮汕元素。 鱼子酱+潮式卤水鹅肝。用意大利黑醋代替蒜泥白醋,帮助这道菜完成从中到西的蜕变。 鸭屎香单枞+水鸭汤,用咖啡虹吸壶做的茶汤,带一点表演成分,也是finedining的必修技。 护国海参,绿色是用甘薯叶做的酱汁,对应传统潮汕菜式——护国菜。海参里面釀了虾肉和*鱼籽,点了虾酱提味。 七样菜,正月初七,将七种不同蔬菜熬煮成一锅吃,是潮汕地区的民间习俗之一。日本现在也保留着一月七日(人日)食“七草粥”的习俗,七草的种类虽然不同,源头是一样的。 但我觉得最能代表潮汕的东西,应当数“油柑”。为什么选油柑呢?因为它对外的接受程度更低,受众更狭小。 食物最能锻造文化认同感。婴儿天生就爱甜味,但有些古怪的口味,必定是通过后天反复学习、培养才习得的。臭芝士、泡菜、纳豆、臭豆腐,皆属此列。 在广州的gelato名店“叹雪糕”,有一款油柑橄榄口味的雪葩,可以荣登我这两年 的雪葩!(茅台雪糕也要往后靠) 油柑我在汕头吃过,的确不是一个外地人即刻能接受的口味。新鲜的油柑咬上去又苦又涩,等不及回甘,赶紧就把它吐掉了。 甘草水果店买的那种浸泡腌制后的油柑,恕我愚钝,仍旧爱不起来。 但油柑令人着迷,肯定是有道理的。雪葩的形式,把油柑单吃时怪怪的口感隐藏起来, 突显了它的回甘,那一丝丝苦,也变得优雅清新了。 油柑橄榄雪葩 再小众的水果,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风口,毕竟新品迭出的奶茶界,可以玩的新东西已经不多了。 随便走到一个商场就看到油柑广告 扎根于深圳并向全广东省辐射的“奈雪の茶”,最近出了一款新品叫“霸气玉油柑”,号称由66颗潮汕甜种油柑鲜榨成汁。 想象一下,按照油柑这玩意的苦涩程度,得加多少糖兑多少茶才能呈现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口味啊。 (这不是奈雪的广告!) 写着写着有点好奇,为证明我的想象没有错,还特意点了一杯外卖。 毫不酸涩,5秒回甘,是很妙的感觉, 的油柑入门级饮品,但也令人疑心到底摄入了多少糖(就像好喝的柠檬茶一样)。 果然,油柑注定是要火起来的。连北京的朋友都极力向我推荐当地一奶茶店的新款“杨桃+油柑”,说杨桃味超浓、加上油柑的回甘绝妙。 她说,快来北京,我要买这杯茶给你喝! 一个从来没有被用在“北京”身上的全新句式,因为油柑而诞生了。 曾在斯里兰卡市场拍的油柑和橄榄 再次感叹,潮汕真是个好地方。 看今年大家呼朋唤友组局去汕头吃天妇罗的仗势,怕是要成为下一座网红之城了。 猜你可能会喜欢每个汕头人都有一张私藏美食清单 刺身爱好者的 还有大潮汕 在汕头 一天,连吃三顿肉 由一块*油联想开去…… ▲喜欢就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ls/764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山水*南箭乡春韵
- 下一篇文章: 杏林早报所有女性朋友,常喝1杯茶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