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 http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77148070539626801&wfr=spider&for=pc

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

二年级下册与前几册有所不同,承担了向中年级过渡的任务。我们既要落实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,又要在学习方法、学习能力上为第二学段的学习奠定基础。所以,我们要带着孩子去哪,这个教学目标一定要系统、明晰。即通过本学期的学习,究竟要让孩子掌握哪些知识,积累量达到多少,形成哪些能力?我们将继续以单元为单位,将年段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单元目标,提出具体建议。希望能帮助大家找到有效的教学路径。

第一单元 春天里的发现

一年级下册,学生也学过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课文。纵观两组教材,随着孩子心智的成熟,要求明显不同。一年级下册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春天,而本组教材是建立在一年级下册“感受春天”的基础上,激励学生走进春天,去发现春天的特征,去探索春天的奥秘。所以确定目标如下:

1.学习多角度观察。

学生不是缺少观察,而是缺少细致全面的观察体验。

《找春天》是一篇语言生动、富有情趣的散文诗,文本不仅写了春天里的发现,还暗示了观察的角度和方法。打书P3“我们看到了她、听到了她,闻到了也触到了她,”不仅观察,还会联想,“她在柳枝上荡秋千,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”。调动“眼耳鼻手脑”春天可看可听可闻可触,还可想象。

教学中,不仅要引导孩子反复诵读课文感受美好春光,还要提示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,调动多种感官去寻觅春天。比如,一场春雨过后,除了能看到,还能听到什么、深呼吸──还能闻到什么、摸一摸你的发现有什么感觉、它让你想到些什么?孩子缺少的正是这样具体可感的观察指导,也只有经历这样独特的观察体验,才能学会观察,也使认知更加丰富。

2.整体观照,开展语文活动。

以“春天里的发现”为主题开展寻春活动。一进入单元就开始布置任务,学了《找春天》的观察方法之后,寻春之旅就开始了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寻找春天、记录春天。

观察内容:春天的人、春天的郊外、春天的小动物(麻雀、对比)春天的水果(品种、色泽)春天里的花等等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。选读课文的第1课《春的消息》和第3课《特别的作业》,都可以给孩子的观察提供帮助,在活动期间可以穿插阅读。

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丰富多样:

如:用手机拍照记录眼中的春天,然后为照片配文字。

用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发现。

还可以阅读背诵写春天的诗文,与观察印证

──摘抄描写春天的短语和句子,来记录春天。

通过活动,丰富认知,培养孩子细致易感的心,同时也培养孩子热爱生活、热爱自然的情趣。

3.感受生动形象的语言,体会拟人化的表达。

本组教材把春天里的景物当做人来写,“小草探出头来,树木吐出嫩芽”,像邻家孩子顽皮地露出一点迹象,遮遮掩掩又吸引我们来看。“探出”“吐出”用的多传神!要引导孩子说说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好?好在哪里?写出了草木的什么?抓住“探出、吐出”品味,要使学生感悟到:作者观察很细致,用词很生动,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生机与活力。这,算是一种初步的品词赏句。

还要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ry/108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