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期沈秀芳乡愁系列散文消失了
《消失了的手工业》 之《坳河村的香》 ○△□○△□○△□★○△□○△□○△□ 作者:沈秀芳主播:高山雪莲人们常用“不食 烟火”形容神仙,但又时不时的为神仙送去烟火。早在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中就有“烧柴升烟,向天祈福”的记载。想那神仙大都住在松柏?郁,曲径幽深、阴森潮湿的寺庙中,这里难免蚊虫、浊气滋生,白蚁蛀食梁柱,如不动烟火,人神终难靠近。但“烧柴升烟”又极不安全,破坏了陈年彩绘不说,还可能造成火灾。西汉时期,聪明的百姓便用西域诸国,为我中原王朝进献的驱赶瘟疫,消除病魔的香代替了“柴”。久而久之,烧香从“烧柴升烟”演变成了表达心理寄托,传达心灵信息,与神灵勾通的主要仪式。加之神前燃几张*表(大臣向皇帝上表,百姓向苍天上表),在袅袅上升的烟火中,虔诚地跪地磕头,相信神灵会体察人情,了解民意,降福于 。随着这种神灵信仰的普遍及对家神(祖先)的怀念而祭祀,香的用量不断增大,做香的产业便应运而生。据祖辈相传,坳河村做香始于清代。民国四年(),段平(段公民的祖父)家就有制香作坊,其香远近闻名,成了香的招牌,以至于外地商贩以能趸得而庆幸,出卖时也声称是“段平家香”。张树林(張文斌之父)那时也从周至哑柏学艺归来,创建作坊,生意兴隆,仅香碾子就有两台。后香房增至20多家,涌现出张树林、段志成、段志厚、段金生、段治发、段公民、段守仁、段德怀、段德文等一大批制香能手。他们子承父业,或采取带徒弟的方式,代代相传,使制香业兴旺发达。制香除了高超的手工技艺,还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。几百年来,坳河村人一年四季,方圆几十里地收榆树皮(有黏度),买锯末。近处没了就赴周至、咸阳、兴平等地寻找,再没了就上南山。树皮买回后还要去粗皮、晾晒,人推碾子轧成末,再用箩子箩出榆面。然后与锯末按比例混合,加入小香、大香、桂皮及白芷、乳香、苍术、薄荷、木香等中药材粉末。 放上玫瑰红染料一起置入大瓷缸中,用适量的开水一烫,让黏度充分发挥,再用拐把子反复搅拌,使其成为泥状,称为柏泥。为什么叫柏泥,想来早先做香的原料应是能释放芳香气味的柏木。《格萨尔王传》史诗中就有:在今天吉祥的日子里/把山神喜欢的桑(烟)煨(燃)起/阳山生长的金香柏/阴山生长的杜鹃枝/阴阳两山间的凤尾草/不死的山桑、沙柳全找齐……后来可能因为柏树生长缓慢,逐渐稀缺,才用榆树皮加香料代之。柏泥和成后,挖出来放在案板上,象我们和面一样用力反复揉搓,使其筋道而有韧性。然后搓成10厘米粗,30厘米长的圆柱体,装入用三道铁箍,双层竹板制作的香筒中。活动香柱上的杠杆,带动筒中活塞,把香泥从筒下部旁侧的孔中挤出,形成香条盘于接香板上。接香人左手提起刚出的软香条,右手熟练地摆于铺箩上,顺便用大拇指戴的铁指甲,掐成一根一根。这还不算完,还要裁齐,再翻到样品箩上,用竹划子把粘在一起的香条每12根分开,再反扣到晒箩上。这三翻两倒可是个技术活,弄不好不是翻乱了,就是香断了。香晒干后每十排用纸条捆为一把,数把把出售。县城、大王镇、涝店多家商铺和坳河村各香坊签有长期供货合同,小商贩们挑担前来购货,咸阳、兴平也常有人渡河买香。据说河北一买香人看着成千上万根一模一样的香,感叹到:坳河村人咋这么能行,把香搓得这么匀称!~年私人不许制香,生产队成立了香坊作为村办企业。当时只有两三个员工的大王税务所所长,常来村中收税,以“迷信品”为由,税收高达百分之五十五。做香实在无利可图,就有人献策,正月初一派名村干部去向税务所长拜年,求得减税。谁知这人提着点心,来到40里外的曹家堡,打听到所长家,进门后说所长不在。他放下礼品返回时,在村中遇上了税务所长,才知道把礼送给了派出所所长。年,香成了管制品,自然无人敢做。改革开放后,段志成重操旧业。由于有了粉碎机,不用人推碾子轧料,加上有十八岁儿子段长江帮忙,大大提高了生产力。而且畅销远近,供不应求,几年下来就赚了四五万元。但备料还是非常辛苦,常要到周至千户村加工树皮末。有一次,段长江用自行车带着架子车,绕盘山公路上行多里,赶到周至县的翠峰乡让村民加工锯末。第二天早上拉斤下山,下午到哑柏镇休息,第三天黎明两点起程,晚饭后才赶回家。回家后腿疼得三四天不能下床,加上年轻人总想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,因此坚持不再做香。从此,坳河村几百年来这一特有的手工业彻底消失了。~~~~~~~~~~~~~~~~~~~~ 作者: 沈秀芳:鄠邑区人,语文教师,退休后笔耕不辍,很多散文见诸于报刊。文风质朴,自然,生活气息浓厚。 主播: 高山雪莲:名刘小琳。咸阳读书会会员,喜欢摄影朗读!~~~~~~~~~~~~~~~~~~~~终南文苑
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ry/8611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中医医院常用有效方剂
- 下一篇文章: 千真万确抗癌中草药茜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