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蓿盘是一道令人遗憾的菜,但苜蓿麦饭和酒
跟着古人学做菜,我是草草阿姨 一、《山家清供》的苜蓿盘,一个职场故事,一道令人遗憾的菜苜蓿在中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深受古人喜欢。 尤其是美食巅峰的宋朝,当然不会错过。 《山家清供》的第三道菜,就是“苜蓿盘”,但林洪写了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。 “朝日上团团,照见先生盘; 盘中何所有,苜蓿长阑干; 饭涩匙难绾,羹稀箸易宽; 只可谋朝夕,何由保岁寒。 ——唐·薛令之” 你能想象这位写“苜蓿诗”的福建第一进士,一辈子以清廉著称,却因这首诗、这道菜而丢官吗? 他的顶头上司是与杨玉环缠绵的唐玄宗。 话说当年的薛令之,颇有远大抱负,但却担任左庶子这么一个闲职。 他看到东宫太子身边的官吏天天吃苜蓿菜,生活清苦,爱莫能助,联想到自己宏图无法施展,一时烦闷,便在东宫墙上写了这首诗。 不巧的是,唐玄宗正好路过东宫,看到薛令之的牢骚,这位意气风发又风流倜傥的皇帝可不好说话,很不客气地在墙上回怼: “啄木嘴距长,凤凰羽毛短; 若嫌松桂寒,任逐桑榆暖。” 指责薛令之的嘴巴太长话太多,没有凤凰的本事,要是再嫌七嫌八,不如回家算了。 薛令之就这么辞官了。 为什么说这故事遗憾呢? 因为大家看到的不是薛令之有多无能,而是唐玄宗缺乏君王的气度与雅量。 这故事其实很像今天的职场,作为职员你有发牢骚的权利,但要看你有没有本事,还要看你遇到的老板有没有胸怀。 一、认识“苜蓿”这种引发职场风波的菜,很多人不认识,更不知怎么读。 苜蓿,音:muxu。 它号称春天第一野菜,穿越古今、横贯东西、从南到北、人畜共喜。 苜蓿是千年古菜,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,张骞通西域,打开了丝绸之路贸易通道,带回了无数西域好物,其中就有苜蓿种子。 从此苜蓿落户中华餐桌,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。 但历史是变迁着前进,外来物种越来越多的今天,苜蓿已基本沦落为牧草。 只有春天,苜蓿抽新芽,人们才想起这种菜,凭着尝鲜的心态去吃头茬苜蓿。 倒也成就了好几道耳熟能详的家常菜: 比如北方,尤其是西北,有:苜蓿麦饭、苜蓿疙瘩、苜蓿水饺等。 而南方,主要是江淮一带,称苜蓿为“草头”,有酒香草头、草头饼、草头蛋汤等。 如今的苜蓿越来越受欢迎,不但口感好,营养价值也高。 苜蓿含有大量的铁元素,补血功效比菠菜更好; 苜蓿是所有食物中含维生素K最多的蔬菜,可以止血,可以预防出血症; 苜蓿富含苜蓿素、苜蓿酚,能止咳平喘,对支气管炎很友好,还有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度抗癌作用; 而苜蓿的粗纤维,可促进大肠蠕动,减肥美容又防肠癌。 三、苜蓿盘食谱我们来看看《山家清供》里的苜蓿盘是怎么做的吧。 林洪写道:其叶绿紫色而灰,长或丈余。采,用汤焯,油炒,姜、盐随意,作羹茹之,皆为风味。 林洪吃的苜蓿肯定不是头茬苜蓿,因为已经长到一丈多长。 他的食谱简单明了: 1、把叶子摘下来,焯水后,起锅烧油,放入快速翻炒,姜和盐凭各人的喜好法放; 2、煮成羹汤吃,一样风味尽然。 两道菜,一炒一汤,清清爽爽,这是大宋最高级的饮食审美——山水乡野。 我今天也来贡献两个食谱,一南一北,北方的苜蓿麦饭和南方的酒香草头,做得粗鄙,还请指教。 苜蓿麦饭1、准备食材:苜蓿g(纯叶子大概g) 食用碱3g、盐5g、五香粉5g 面粉约30g 蒜泥5瓣剁成、辣椒面5g 食用油20ml 2、操作过程:把苜蓿叶子摘下来,这功夫有点大,不亚于去野外自己采摘; 清洗干净后沥干水分,水分太多会影响蒸出来的效果; 剁碎比较好入味; 放入食用碱,用手揉搓,让叶子均匀粘上碱;碱的作用:一来保持苜蓿的碧绿、二来让麦饭更筋道; 放入盐和五香粉,入味; 再少量多次地倒入面粉; 松松散散地在叶子的表面裹上一层粉就可以了; 水开后,上锅蒸15分钟; 出锅后放入蒜泥和辣椒面; 泼入滚烫的热油激起香味。 一盘香喷喷的苜蓿麦饭就做成了。 口感软绵,又香又滑,可当菜可当饭,值得大力推荐。 苜蓿麦饭应该是进化版的苜蓿盘,而江淮一带酒香草头,我觉得更接近南宋的苜蓿盘,简单明朗,香气十足。 酒香草头1、准备食材:草头(苜蓿)g 53°高度米酒10ml 生抽10ml 白糖5g、鸡精3g 食用油20ml 2、操作过程:草头嫩叶子清洗干净; 捞出后,直接在控干水分的叶子里放入白酒、生抽、鸡精和糖; 起锅烧油,油温8成,放入草头叶子,翻炒8下起锅。 酒香浓郁,吃过不会忘记! 记得一位烹饪大师曾说过,炒青菜不能放料酒,我就想问:当他吃过酒香草头后,会作何感想呢?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想看苜蓿麦饭和酒香草头视频的,请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xw/14387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荆刺根鸡刺根这是云南各地都很常见的一味
- 下一篇文章: 草药独角金有哪些药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