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白癜风医院 http://www.pfzhiliao.com/

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。本课讲“萑”部的一个汉字,即部首汉字“萑”。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不是常用字和通用汉字,但这个部首汉字却是汉语中字义不同而字形相同的同形字特例之一,因此,需要特别注意。

萑。读huá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萑,鸱属。从隹,从(guǎi,字无法打出,只能用音标出),有毛角,所鸣其民有旤(huò)。凡萑之属皆从萑。读若和。”会意字。本义是鸱鸮之类。其实就是长耳猫头鹰。

但这个字的造字之法,许慎解说有争议。

本来会意字也要考察字形演变,就认真看一下:

(萑的字形演变)

甲骨文时期的“萑”,是头上有毛角的禽鸟,其实就是长耳猫头鹰的象形。也就是说,“萑”其实是象形字。许慎解说为“从隹,从(guǎi)”其实是理据重构,解说为头上有毛角的鸟。这个“毛角”,其实就是猫头鹰头上像耳朵但却不是耳朵的两簇毛,如图:

(长耳猫头鹰)

问题就出在这两个“毛角”上。

这两个“毛角”最早的字形不是“艹”,而是(guǎi)的上部,下部是个“丨”,这个毛角的上部,在隶变时隶变为(++),即旧字形的草头,后来,新字形规范为“艹”即草头,于是,原本头上是“毛角”的“萑”,成了草字头的“萑”,这样的话,它就与“艸部”的“萑”字形完全相同了。

《说文·艸部》有“萑”字,我们之前在53课已经讲过,它有两个音,一读zhuī,指草多貌;一读huán,指苇荻。

本课所讲的这个“萑”,指的是长耳猫头鹰,即许慎所说的“鸱属”。它们的小篆字形是有差别的,但楷书字形却完全相同,都写作“萑”,这样,草部的“萑”与本课的”萑“成了一个字。很多网络字典,已经不再收录本课的这个“萑”,他们成了字义不同而字形相同的同形字,但一定要记住,他们在小篆时期,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,只是到现代汉语,人们只记得它是“草多貌”或“苇荻”字义的“萑”了。

(艸部的萑与草相关)

本课的“萑”,本义是鸱鸮之类。其实就是长耳猫头鹰,但本义在早期罕有用例。

关于guǎi字,到下一个部首时我们会详细介绍它。

这里的“旤”,即古“祸”字。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《尔雅》‘萑,老[免鳥]’注:“木兔也,似鸱鸺头而小,头有角毛,夜飞,好食雉。又曰怪鸱,今江东通呼此属为怪鸟。张华《博物志》曰:夜至人家取人所弃爪甲,分别视之,则知吉凶。凶者辄鸣,鸣则其家有祸,所以人弃爪甲于门内也。’”

(气息诡异的猫头鹰)

其实,直到现代,民间还传说着猫头鹰是凶鸟,不吉利,人们剪手指甲、脚指甲,吃完的鸡爪、鸭爪,老人们也都强调晚上要放在屋内,其实这些都是早期的传说在作祟,并没有科学依据。

关于本课“萑”的读音,现行的《说文解字》注音版标注为huán音,这其实并不精确,本课“萑”的读音应如《说文》所记,读为“和”音,其实就是猫头鹰的鸣叫声,古代“和”与“桓”声通,因此用“桓”音罢了。

萑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萑的小篆写法)

(之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yf/1406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