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蕨别名蝙蝠蕨,鹿角羊齿。科属水龙骨科,鹿角蕨属。(一)产地和分布原产于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。在我国常见于专业园林的观赏温室中,目前尚未普及。(二)形态特征植高40~60厘米,根状茎较长,在地下横生,上面被有鳞片。叶片肉质丛生,呈扁片状,上半部分分叉裂开,自叶片中部先分成3叉,在分叉上再分成2叉,状似鹿角。叶片向水平方向斜伸,自分叉处下垂;叶面上有短茸毛,初生的嫩叶为灰绿色,老叶变成灰褐色。在叶片背面生有圆形、棕色的孢子囊群,是它们的有性繁殖器官。在植株的基部还生有扁平盾状的不育叶,先端无分叉,表面光滑无毛,绿色,背面不着生孢子囊群。(三)变种和品种及同属的相似花卉1.大鹿角蕨,叶色浓绿,株丛中央的叶片肥厚而直立。2.大叶鹿角蕨,叶长1.5米。原产于爪哇。3.三角鹿角蕨,叶片肥厚,上半部分呈三角状。原产于几内亚。4.真鹿角蕨,叶长可达18米。原产于澳大利亚。(四)生态习性在原产地多附生在老树树皮的裂缝及树干的分权上,或地生在岩石的缝隙中。不耐寒,冬季室温在15℃以上仍能生长,低于8℃开始受冻;怕夏季酷暑,当气温升在30℃时生长停上而进入休眠,在20~22℃的气温下生长最快。耐阴性强,怕直射阳光,可常年在蔽荫环境下生长。对土壤要求很严,只能在腐殖质中生长,在一般土壤中根系常常腐烂,盆土越浅越好,稍能抗旱,不耐水渍,如果盆士深,含水量多又通气不良,根系很快就会腐烂死亡。(五)繁殖方法以分株繁殖为主,如有高温温室,一年四季均可分株,但以6月上旬分株成活率最高,恢复生长快。脱盆后将横生的地下根茎切开,不要再向下切根,用手把须根撕开,每一个分开的株丛都应带有下面的不育叶才能成活。用大口面的浅盆栽种,盆深不要超过10厘米,口面不要小于30厘米,盆底应开有4~5个排水孔,盆壁上也应开孔,因此需到盆窑订作。也可用铅丝网编成10厘米深的圆盘,或用浅竹篮作容器,里面垫衬棕榈的棕片,装上褐泥炭粉末。栽时让根茎平匈在土面上,将须根浅浅地埋入土中,上面盖上青藓或湿锯末,淋水养护,切勿将根茎埋入土中。也可用孢子繁殖,方法和蜈蚣草相同。播后放在25℃左右的室内,由原叶体长出鹿角形大叶约需2个多月的时间。(六)栽培管理和养护盆栽时只能用褐泥炭、锯末、山林中的腐叶等作培养土,里面掺些煤烟炭,不要填加其它土料。最好栽在竹篮内,或订作薄壁大口浅盆,盆壁上留出0.5厘米口径的眼孔,让眼孔布满盆壁,可2年翻盆换士一次,如果株丛过密,则应在翻盆时分株。全年都应蔽荫养护,如果室内干燥,应向空中喷雾,但不要向植株上洒水。20天追施一次麻酱渣水,加水稀释到黄酒色再用,不要追施浓肥;当气温降到15℃以下时停止追肥。在室内花园中,还可将横生的根茎贴附在一大块枯木上,也可贴在木墩或木板上,用棕线或尼龙线绑扎固定,上面盖上青苔,经常向青苔上喷水。待新叶长出后,须根已扎入枯木,再把覆盖物解掉,上面盖上一薄层锯末,任其继续生长。采用这种栽培方法更接近自然生长姿态。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yf/145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