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客,一个蒙上厚重岁月之尘的词语,我却一
提起麦客,现在农村的90后、00后们根本不会知道,更别说城市青年了。麦客,通俗说就是专门以收割麦子为手段挣钱的临时工。麦客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明清的文献资料,曾广泛活跃于陕甘宁。镰刀,草帽,干粮袋,三五成群,麦客,曾是时代长河里一道不很亮丽,但也不乏活跃的风景线,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标记。麦客,其实是最早打工的农民工群体。近代麦客的兴盛期出现在生产队全面解体,农业迎来自己的繁荣期之时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农村土地开始包产到户,农民从集体经济的束缚中彻底解脱了出来,不再吃清汤寡水的“大锅饭”,拥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的农民,干劲空前的高涨,科学规划,精耕细作,起早贪黑,同样的土地,粮食产量竟比生产队时高出了两三倍。大家都知道,麦*六月是龙口夺食,但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,割麦子全靠人工,为了做到颗粒安全归仓,避免冰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害,人们开始雇佣人收割麦子,这样,一度沉寂了的麦客就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。我的父亲曾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麦客,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左右,父亲就和村里的一群壮汉扛着镰刀,去了麦子成熟比较早的陕西咸阳,宝鸡一代“赶场”(“赶场”,就是割麦子挣钱的习惯叫法)。八百里秦川水源充足,土地肥沃,因此麦子长得特别茂盛。父亲回忆,他们那时候一个人一天能割两亩左右,每亩单价是4元上下,弄好了一天能挣10元左右,那时候10块钱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,会让人羡慕不已。但割麦子越往后季,价钱会越低,这是人所共知的规律。因此,麦客都会卖命地抓住刚开镰时候的那段日子,挣得多啊!“赶场”虽然辛苦,但“赶场”一回,一家人一年的开销基本就差不多了。因为麦客父亲的付出,我家那几年手头并未感到特别紧张,家里的第一台收音机就是父亲“赶场”回来花三十元钱买的,那是我家的第一台家用电器,至今被当做古董收藏着!当麦客不仅需要手脚麻利,还必须要有一副钢铁般的好身板。“赶场”一回,麦客们都要掉一层皮。割麦时候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,因为早晚天气凉快,他们起得比公鸡早,收工时天黑得三米之外认不得人。为了赶进度,麦客的饭都是送到麦地里吃的,吃饭时狼吞虎咽,放下饭碗,蹭蹭磨几下镰刀,立马就又干起来了。衣服脏了抽空在麦地边的水渠里搓几把,一袋烟的功夫就干了,在身上了。因为割麦是重体力活,消化快,麦客的饭量大的让陕西人都吃惊。不过,那时候饭可以随便吃,都能吃饱!从西安附近开镰,一路“扫荡”到咸阳,到宝鸡,当他们把夏天赶到天水以西的时候,家里的麦子正好熟透。这样,他们的一季麦客就圆满结束了!第二年,他们又会扛起锋利的镰刀,候鸟一样准时出发,继续他们的老本行。那几年麦客父亲和他的伙伴与陕西人民接下了深厚的友谊,第一年的麦子尚未收割完毕,第二年的“合同”就已经签订下来了!后来,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出现了大型收割机,麦客父亲就不再“赶场”去了。再则,因为自家承包的土地种植了大面积的中药材,都需精耕细作,二十多亩地里的活也够他和母亲忙活了。当说起当麦客的经历,父亲总是滔滔不绝,仿佛那是他一生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!三十多年过去了,当年不知什么叫疲倦的麦客父亲,已经临近古稀,“麦客”这个词,也早已经蒙上厚重的岁月之尘,但却一直被我铭记着,怎么也难以忘怀!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jj/12040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龙舌兰的养殖方法之六大技巧百家号百度
- 下一篇文章: *瓜种植,温度不适指什么呢有哪些症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