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,学生所接收到的教育也越发的先进新颖,不仅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变动,不再像以往那样严肃古板,而是采用“寓教于乐”的方式,而且学生的教材也有诸多变化,更加的贴合时事潮流。

俗话说“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”,教育亦是如此,尤其是学生所学的课本教材,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脚步,但自“*教材”一事后,很多家长也变得“杯弓蛇影”,对教材的内容也更为重视,生怕教材的内容、插图等方面,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三观。

而人教社也重绘了新版数学教材,不论是内容还是插图都更符合学生们的审美,但依然有部分家长对教材抱有“存疑”的态度,尤其是“斯是”之争,很多人都用“曼德拉效应”做解释,那么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“斯人”还是于“是人”?也让家长们感到迷惑不解。

锄禾改名变成“悯农”,是记忆偏差还是教材改动?家长也坐不住了!

汉字文化博大精深,学生们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,更好地积累自身的知识含量,从而变得更加优秀,但若是课本内容和自己的记忆有偏差也会引起争议,比如语文教材的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这篇课文,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也被人认为应该是“斯人”,虽说出版社人员回应称“斯是”含义相同,但争议依然没有停止。

就连记忆深刻的锄禾也改名变成了“悯农”?也让很多家长也坐不住了,这再用曼德拉效应当利用也属实站不住脚,毕竟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可是很多学生从小就要熟背的课本,即使没怎么上过学也能背出这首诗。

但明明记忆里这首诗的标题是“锄禾”,怎么到学生的课本上就变成了“悯农”呢?到底是记忆偏差还是教材改动了?家长也无奈了,直言表示:这该怎么教育辅导学生,尽给家长添麻烦!

其实用曼德拉效应当作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,而是教材的确有整改,原因便是“悯农系列”还有另一首诗,那就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,为了更好的区分两首,所以才会将其拆开并改为不同的题目,本意也是为了让学生有着更好的记忆。

而再看“锄禾”和“悯农”,两首诗的内容也很符合标题含义,而这样的变动也无可厚非,所以家长们也不妨多些理解,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教材课本的变动!

“杯弓蛇影”并不可取,过度较真也不可取,家长可别过度解读

笔者认为,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就会看到什么样的结果,若家长过度在意教材的“风吹草动”,那也会变成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甚至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,那也是不被允许的,所以家长可要端正教育的心态和情绪,切莫让焦虑之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,那也会得不偿失。

而家长也要积极改变教育思维和想法,顺应教育的潮流,并争取走在教育的“前端”,传输学生更优质的家庭教育,再加上老师们的教育,那提升学生的成绩也会是一件“小菜一碟”的事情了!

教材内容应慎重,不可马虎大意,家长也要放平心态

“三岁一代沟”,指的不光是思想上的差距,还有接受教育的差距,而家长在面对教材的整改也无需过于妄自菲薄或担忧,顺应学生们的课本内容辅导即可,而不是过度的较真,毕竟时代不同,教材知识内容也会有着较大的不同。

家长应多照顾学生的想法和感受,并引导学生接受更正确的教育与三观,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,并在适当的时候传输学生更丰富的文化知识,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积累,毕竟书本知识是有限的,但家长的传输却是无限的,所以家长也要掌握好尺度与分寸。

而家长也要多和老师积极沟通,不仅能营造更和谐友好的关系,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学习进度,让辅导学习也能够变得轻松许多,而不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,毕竟“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”,家长也需注重家庭教育的氛围!

笔者寄语:家长重视学生的教育本是一件好事情,但若是过度的“杯弓蛇影”,那也可能会变得小题大做,尤其是教材整改是在所难免,若是与家长的记忆出现偏差,那家长不妨多与老师积极沟通并解决问题,而不是将问题都归咎到他人身上,也希望家长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,并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!

话题:你对教材的变动有什么看法?

记得点一点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jj/124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