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大师精讲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1
《书法课程》 见诸笔墨 达于心灵 不可一日无此君 文化核心 中国书法 艺术 重磅大师精讲:欧阳中石草书书论析要11旭(张旭)尝云:“或问书法之妙,何得齐古人?曰:妙在执笔,今其圆畅,勿使拘挛;其次识法,须口传手授,勿使无度,所谓笔法也。”——蔡希综《法书论》草书笔法是所有书体中最为复杂的,张旭这里谈的是执笔的方法,他认为执笔的关键在于“令其圆畅”,就是笔在手上能运用灵活,至于如何执笔,他没有告诉我们。张旭曾说过“忽忽兴来,五指包管”的话。至于如何包法,也不得而知。但总不离圆畅。草书关键在于行笔气息相接、血脉不断,这就要求执笔不能“拘挛”。苏轼说:“执笔无定法,要使虚而宽。”可以与张旭此说互相发明。草书执笔除了手执笔的姿势外,还有一个悬肘的问题。尤其是写比较大的字,应当悬肘,而且肘适当外展,这样才能容易在纸面上做水平方向的弧形运动。张旭说笔法还包括“识法”,这可能是指运笔的各种技巧,他说这些需要靠“口传手授”。2一画之内,变起伏于锋杪;一点之内,殊衄挫于毫芒。——孙过庭《书谱》这句话并非专为草书而发,但也适用于草书的用笔。“衄”,指笔下行,折笔逆锋向上的用笔。“挫”,指顿笔后略提,使笔锋转动,以离于“顿”处的用笔方法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一画之中,笔锋变化起伏;一点之内,锋芒折挫不同。总体要求在一点、一画之中,显出顿挫起伏的变化,增加线条的质感。3用笔如折钗股,如屋漏痕,如锥画沙,如壁坼。此皆后人之论,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;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;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;壁坼者,欲其无布置之巧。然皆不必若是。笔正则锋藏,笔偃则锋出,一起一倒,一晦一明,而神奇出焉,长欲笔锋在画中,则左右皆无病矣。——姜夔《续书谱·用笔》姜夔所说的这几种用笔方法,是中国古代流传最为经典的方法,也是对艺术效果的比喻。前面“体悟篇”中有陆羽《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》中已经接触到壁坼、屋漏痕、折钗股等。折钗股:指转折时,笔毫平铺,锋正因而不扭曲,如钗股之虽经扭曲而其体仍圆。屋漏痕:即行笔不可一泻直下,而须手腕微微时左时右顿挫行笔,犹如墙壁上雨水自然滴渗而流下的蜿蜒曲折的痕迹。如此则笔画圆活生动,自然有致。锥画沙:这是说用锥画入沙里,沙形两边凸起,中间凹成一线,这样的线条显出中锋用笔的效果。壁坼:清朝朱履贞《书学捷要》以为是对用笔牵丝的要求,即书写时,用笔端正,字有丝牵处,断头起笔其丝正中,如新泥壁坼缝,尖处中间,无布置之巧,天然清峻。姜夔以为,以上这些笔法,不必尽然,也就是不必搞得这么复杂,他把用笔总结为“笔正则锋藏,笔偃则锋出,一起一倒,一晦一明”,也就是正、侧两种方式,这两种方式既有正锋圆笔,又有侧锋方笔,既有藏锋,又有露锋,显出阴阳、晦明的性质。他所说的这种方式,虽然更加简捷,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:上述几种笔法,不但含有用笔的要求,还能根据这些名称,发挥书写者的想象,比如说“屋漏痕”,不但能暗示一种笔法,而且还使人想象到屋漏所形成的奇妙效果。《评书帖》的开头说:“学者欲问学书法,执笔功能十居八,末闻执笔之真传,钟王学尽徒茫然。一管分为上中下,真字小字靠下拢,行书大字从中执,草书执上始能工。”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,执笔高,写草书回环的余地大,这是实际。但也不能尽信古人。张芝等草书大家执笔是否高,我们不得而知,而梁氏虽然知道草书靠执笔高就能得到草书奥秘的十分之八,可实际上梁氏的草书成就并不高。今人作草书,多站立悬肘而书,执笔无论高低,都可能圆转的如,应该尊重个人的习惯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ls/8369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暑假亲子营独家线路火山圣境,草原天堂
- 下一篇文章: ldquoLE微课程rdquo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