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美味的凤尾鱼只在赛岐才有,你吃过吗
一些常见用品有特殊作用 http://www.bdfyy999.com/bdf/yufangbaojian/changshijijin/37034.html 赛江成就了赛岐镇的繁荣,赛岐的名字因何而来?为什么美味的凤尾鱼只在这段水域才有?当地人对水牛又有着怎样的情结?曾经,赛岐镇“二级站”里的每一件物品时刻都打动着人们的内心,但它却不可避免地经历着历史的浮沉,正如奔腾不息的滔滔赛江,在江与海的交接处,汇聚着咸与淡,吞与吐,去与留。敬请收看千里赛江行系列第19集——《三江际会》! 视频流量较大,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在这里,千里赛江真正感受到了台湾海峡的潮汐浪涌,进入赛江的航程。对于赛江而言,每一次支流的汇入都是一次水量的补充,现在,赛江已经是水量充足,能量惊人了,上千吨的轮船可直达赛江口。说她是江,其实已经具备了海的特征——潮起潮落,日月更迭,每天起潮时,来自白马港的海水一路上涌,逆流而上,掠过赛江,冲进支流,最远处可直达12公里外的溪潭廉村。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中,在其它交通条件还不发达的情况下,赛江两岸的人民就充分享受着赛江带给他们的便利,从这里往外省乃至国外的四通八达的水路,就是人们行走赛江的主要航程。赛江成就了赛岐镇的繁荣,处于“溪尾江头”的赛岐,早在宋朝时期,就成为闽东北及浙南地区通向外部世界的山海门户,凭借着水道,赛江的水运业就初见波澜。 赛岐本来不叫做“赛岐”。据《福安县志》记载,人们一般称之为“赛村”或者“细村”,从民国18年(年)开始,赛岐镇区及周边村落才正式统称为赛岐。赛岐也有一个别称----牛城,因为赛岐港里面,东岸有个大赛山,西岸有个小赛山,在赛江里面有两个礁石,涨潮的时候就成暗礁,退潮的时候就成明礁,礁的形状像牛一样,是牛一样的,每当涨潮时,赛岐桥底下的这两块礁石便会被淹没,只有在退潮时才会露出水面。福安话把礁石叫做“岐”,所以就叫做赛岐。今天,人们看到,在镇中心的牛兜环岛上,正耸立着一组石牛雕像:一头昂首的公牛旁,一头母牛正舔着小牛犊,这正是一家三口舐犊情深的温暖情景。 在赛岐大桥通车之前,赛岐乃至闽东许多县市的人们,曾经要这样跨越赛江,汽车、货物、行人统统由一艘大船摆渡。站在赛岐的古码头上,亘古不变的赛江涛声,见证着这里曾有的盛景。在赛岐人的心目中,这个古码头是一个标志,她伴随着这个城镇发展的每一个脚步。 这个叫做和平街,原来赛岐的老商业街。这个骑楼便于坐店经商,雨天来的时候就不打雨伞的,就在骑楼那儿可以避风遮雨又避太阳,它便于老百姓在这里买卖、采购,不用打着雨伞,下雨天都照样的。太阳再大,它也不用遮阳。所谓“十里长街不打伞”指的就是骑楼,它本是一种西洋建筑,年以后,随着对外通商,开始移入中国,常见于广州以及闽南一带。走在骑楼之下,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,它的格局已不再是单门独户,而是顾客邻居共享的公共空间。 春末夏初,栖息于外海的凤尾鱼就成群地溯江而上,在赛江中下游的淡水入口处作产卵洄游,咸淡水交织的赛江为凤尾鱼提供了良好的去处。对于这种赛江水域独有的特产,她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,赛江人认为,凤尾鱼源于一个得道高僧济苦救困的义举。大自然的馈赠,让渔家人的生活多了许多滋味。端午时节,近郊的渔民纷纷驾驶小船,撒网捕鱼,他们信守与时节的约定,希望在这个季节收获丰厚的酬劳,稍大一点的凤尾鱼,每斤可卖到元,如果运气好,一天下来,一艘船可收获上千元。一些赛岐人也用凤尾鱼取代*瓜鱼作为送给岳父母年节的礼品。 来来往往的船只,带来的是赛岐港的兴起和繁荣,而所有进出赛岐港的货物,在没有吊卸装备的年代里,它都离不开一群人——码头工人。这是只有港口城市才存在的特殊群体,在赛岐,他们是国有企业的职工,深受当地群众的尊敬。那时的码头工人就像今天的明星,令人向往,以一条肩膀方巾为标志,就像一张通行证,码头工人可以自由出入一般人不能进出的单位。所有的工作,都全靠两条腿和肩膀,从某种程度上说,码头工人是一个城市勤劳和打拼精神的象征。 水运的优势为赛江的码头聚拢了商机和人气,而拥有这些码头的地方,也成了闽东发展进程中的 批经济开发区,这大大促进了赛岐镇商业贸易的繁荣,新中国成立后,一些国营的百货、纺织、食糖、水产等商贸公司率先在赛岐开张营业,哪怕是在计划经济执行最为严格的年代里,省地物质商品采购供应站如雨后春笋般在此建立。这个机构在社会的物质分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仓库里的每一件物什都事关全区百姓的生产生活,这里是福建省工业品采购供应站,老百姓习惯称之为“二级站”,对于赛岐人来说,二级站代表着一段辉煌的历史。 为美丽赛岐点赞↓↓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yf/5038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夜读丨江心寺后凤尾鱼
- 下一篇文章: 因气候和配额原因秘鲁凤尾鱼产量下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