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夷岩茶岩骨花香
在乌龙茶的世界里,要想 地把握武夷岩茶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:首先,武夷岩茶的名丛众多,品繁杂;其次,武夷岩茶与其他乌龙茶类相比,多了些焙火特色,其火工可谓独步天下。 年林馥泉在武夷山调查武夷山中的茶叶品种、名丛、单丛达千种以上,调查武夷慧苑岩厂茶树花名时,列出的“名枞花名”达个。现在尚能见到的品种,按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:半天鹞、不见天、岭上梅、过山龙、水中仙、金锁匙、吊金钟等;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:铁罗汉、凤尾草、玉麒麟等;以茶树叶形命名的有:金柳条、瓜子金、倒叶柳;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:白吊兰、水红梅、*金锭;以茶树发芽早晚命名的有:不知春、迎春柳;以成品茶香型命名的有:肉桂、白瑞香、石乳香、十里香;以所谓的栽植年代命名的有:正唐梅、正唐树、宋玉树;以神话传说或其他因素命名的有:大红袍、白鸡冠、白牡丹、红孩儿、水金龟。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 “武夷和雨采春丛,嫩叶蒙茸,佳名千古重。”武夷山名丛之多,令人目不暇给,水仙的味醇、肉桂的辛香、雀舌的幽香、铁罗汉的药香,水金龟的腊梅香、奇丹的桂花香、白鸡冠的鲜甜玉米花香等等,香气枭枭无尽,争奇斗艳,各有千秋。个人以为,无论是茶气的刚猛、滋味的浑厚,还是茶汤的细腻、香气的清幽内敛,能超过铁罗汉者无几。武夷肉桂以高香见长,近几年,在三坑两涧大有燎原之势。在其他知名的坑涧,如水仙、矮脚乌龙、梅占、雀舌等品种,被茶农毫不犹豫地挖掉后,改种肉桂、金观音、*观音等高香或早熟品种,如是这样,并非武夷岩茶之幸,更非茶人之福。 武夷岩茶,自古以味见长,味中寻香,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中对建茶的鉴赏,值得茶农和爱茶人深思,“夫茶以味为上,香甘重滑,为味之全,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。”武夷岩茶的品饮,如果单以香气论,不如闽南铁观音、台湾乌龙和凤凰单丛。范仲淹在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里赞美建茶:“斗茶味兮轻醍醐,斗茶香兮薄兰芷”,也是提倡味重于香。 清代“红粉青山伴白头”的袁枚,偏爱“吾乡龙井”,于是,就用绿茶的审美去品鉴武夷岩茶,“嫌其浓苦如饮药”,等他游过幔亭峰后,再来品鉴岩茶,喜爱之心大相径庭。他在《随园食单》中写道:“上口不忍遽咽,先嗅其香,再试其味,徐徐咀嚼而体贴之,果然清芬扑鼻,舌有余甘。一杯之后,再试一、二杯,令人释躁平矜,怡情悦性。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,阳羡虽佳而韵逊矣,颇有玉与水晶,品格不同之故。故武夷享天下盛名,真乃不忝,且可以瀹至三次,而其味犹未尽。” 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,把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归纳为“香清甘活”四个字,长期以来被奉为评定武夷岩茶品质优劣的金科玉律。但因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是“重味以求香”的品类,不同于其他乌龙茶的“以香而取味”,明白了这个特殊的品鉴原理,所有对武夷岩茶的品鉴困惑,必然会迎刃而解。 关于“岩骨花香”,初入门的茶友难以理解。元代的武夷茶,保留了宋代团茶的特征,称为“石乳”。元诗中,有“石乳沾余润,云根石髓流”。最早“岩骨花香”的说法,是否就来源于“石乳”茶厚重的花果香呢?明代吴拭的《武夷杂记》里说:武夷茶“余试少许,制以松萝法,汲虎啸岩下语儿泉烹之,三德具备,带云石而复有甘软气”。这种“云石甘软气”,是否就是岩骨呢? 要了解“岩骨花香”,我们不妨回味一下苏轼的“骨清肉腻和且正”,以及乾隆皇帝的“气味清和兼骨鲠”。同样是品建茶,苏轼“口不能言心自省”,乾隆皇帝“细啜慢饮心自省”,在时空上相隔数百年的两人,却是情发一处,感通一心,一个是“啜过始知真味永”,另一个是“咀啜回甘趣逾永”。他俩不谋而合地发现了武夷岩茶的品鉴要领:武夷茶茶汤味厚,醇厚得要像鸡汤一样,咀嚼有物;气味清香过喉,香气凝聚不散与粘滑的茶汤裹夹在一起,让人如鲠在喉;而这种滋味的不苦不涩,谓之“和”;其“清香至味来天然”,与无杂味、无青涩气息,谓之“正”。令两人口不能言的大概是”香清甘活”的“活”字。岩茶的“活”,不仅是指叶底柔软、墨绿而有生气,也是特指每一泡茶汤的香气清和、富有变化,具备良好的层次感和含英咀华的美感。 END|欢迎授权转载| ?淘宝:静清和私房茶?老店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yf/1155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武夷岩的茶命名与标本图录
- 下一篇文章: 史上最全武夷岩茶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