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陈新森老家林家山的山坡、洼地总是给人带来惊喜。去年刚采割过的地方,今年竟又发现成丛的艾草,矮者齐腰,高可及人,一眼望去挺拔而威武。在暖阳和微风中,绿意蒸腾,野性张扬,从从容容地生长。母亲说,端午快到了,上山采些艾叶,驱毒辟邪,舒筋活血,乡下有的是,城里花钱买,多采些捎回家,内服、外敷、洗泡、熏香、艾灸,用场大着呢。我们手持镰刀,小歌轻吟,依照母亲提示,循着芳香去山中寻艾。艾草之于乡民,既是山野植物,也是天赐恩物。乡民总是从身边野生野长的植物中,觅得生存的无限可能,更何况是先人早有定论的植物。《诗经》中写到“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”。最早的艾,用来形容相思之苦。《本草图经》中写道:“处处有之,初春布地生。苗茎类蒿,叶背白。”艾在春天的阳光下生长。东汉崔寔《四民月令》中记:“三月可采艾。”艾叶味苦,只是到了灾荒之年才食用。《救荒本草》中写道“艾生于田野中……叶有艾香,味苦”,用艾草救饥时可“采叶,炸熟、水淘去苦味,油盐调食”。如今,饥荒年代早已结束,采艾的脚步却从未停止,艾的清香,一直充盈瓦肆厨房,古老的植物依然鲜香宜人。作者供图初春时节,燕子的身影刚刚剪开一角温情,那浅绿色的艾芽悄悄从土里探出头来,犹如懵懂的小孩在山坡、溪边疯跑,这里一簇,那里一团,带着一股轻微的香味,十分地娇嫩,透露大地萌动的春心。喜欢尝鲜的乡民,早早地背上篮筐,满山遍野搜寻那一丝丝春意。嫩叶采回来后,清洗煮熟,揉碎成汁,把糯米或粳米蒸熟,和艾汁糅合在一起,反复捶打,即成青馃,或者加入豆沙、芝麻糖、咸菜肉笋等馅料,上笼火蒸,约二十分钟后,艾饺出笼。母亲做的青馃和艾饺,色香俱佳,其味亦美,全家人热热闹闹围成一桌,碰撞出舌尖上的幸福,令我们将春天反复咀嚼。一入夏,艾草备受阳光的眷顾,雨露的滋养,成丛成片,蓬勃疯长,叶片丰硕肥厚,枝干笔直修长,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。这时是采艾的最好季节,暴晒晾干,切成小节,碾细,制成“艾绒”,这是中医针灸举足轻重的药物。在乡村,艾灸是治病良方,腰腿酸痛、经络不通,甚至头晕气滞,颇为灵验。按李时珍的说法,“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同时也讲:疫气流行,房内可用苍术、艾叶、丁香等药熏烟,以进行空气消毒。中医认为,艾有祛风止痒、舒筋活络、回阳理气、驱湿寒之功效。针灸时点燃艾绒,靠近穴位,艾香熏而渗入穴位,以通经络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艾灸,原本长于山野路旁、无人问津的野草,一旦与火结合,就产生了神奇的威力,哪怕阴寒和厉气再猖狂,也能驱散赶尽。记忆中,多少次母亲引燃艾香,舒缓父亲因劳作过度带来的酸痛和困乏。日子在一茬茬艾草的生生灭灭中延伸。作者供图艾,作为民间土药方,用途颇广,乡民皆略知一二。艾叶煮鸡蛋,可以祛寒湿。艾叶煮水泡脚,可以治脚气脚臭。艾叶熏蒸,可以治疗某些皮肤病。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性温、味苦、怯寒湿。”《孟子》写道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”艾草有药食两用的功能,艾草入药有平喘、镇咳、去痰、消炎之效。乡民有着化中药经典为日常所用的超强智慧。平日里,乡民们将收获的艾草用于煮水、浸泡、制香薰。年少时,一有伤风感冒,母亲将艾草洗净切细,再倒入泥罐,加入泉水,放在炉火中煨,一碗酽酽的艾汤就着白砂糖喝下,迅即满身微汗,心清神爽。苦则苦矣,颇为灵验。时至今日,母亲还是迷恋艾草,家人一遇头痛鼻塞,总说:喝碗艾汤试试。用艾叶煮水泡脚,也是母亲的一剂“妙药”,每当湿疹脚痒、双脚酸胀或者疲劳乏力,她就会煮一大锅艾汤,让我坐在竹椅上享受艾叶的轻抚、香汤的慰藉,在浸泡中圆融气血,通达身心,洗去一身的伤痛和疲惫。夏秋时节,母亲会将艾草割来晒干、碾细,用粗纸包成艾香,在蚊虫多的时候点着,一夜安然入眠。或者用土布制成艾香包,挂在房内,用以祛湿解毒,净化空气,调适情志,增强体能。当身上被蚊虫叮咬,用艾草汤一擦,肿痛便会消除。艾,以其不可或缺的身姿,出现在乡间的院落村舍,带给乡民馨香和希望。作者供图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每到端午前夕,大街小巷、农贸市场艾草热销。民间认为,艾草有驱毒辟邪、招福纳祥的美意。一些有头脑的乡民看到商机,提前到山中采集艾草、菖蒲,拉个车子沿街叫卖。所谓“艾旗蒲剑”,两根艾草配两根菖蒲,红绳一扎,一把一把,随买随取,甚是方便。捎回家插在门楣上,或是放在门口,微风轻拂,空气里到处弥漫药草的芬芳。在这个全球“战疫”的特殊年份,预防意识入心入脑,防疫绿植最是受宠,一棵棵艾草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古色古香、绿意盎然。疫情终将散去,清气充满乾坤,这朴拙清雅、青翠婉约的艾草身上,寄托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。陆游写端午的诗最是适时适意:“重五山村好,榴花忽已繁。粽包分两髻,艾束著危冠。旧俗方储药,羸躯亦点丹。日斜吾事毕,一笑向杯盘。”山村的端午,石榴花开。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,高冠上插了艾草,又忙着配方储药,为的是平安无病,忙完了这些,已是日斜时分,家人早把酒菜备好,那就高兴地喝上几杯。此时的我,有着和诗人一样的闲适心境。吃过母亲做的午餐,整理好采集的艾草,然后泡杯香茶,坐对青山,舒心地享受一番家园慢时光。“手执艾旗招百福,门悬蒲剑斩千邪”。回城后,就将这一大把自采的加持版艾草与菖蒲插在铁门上,像门神一样护佑全家人的幸福生活。我还连根挖了一些艾草,准备种在阳台花坛里,让其日日散发清香,岁岁守护安康。艾草,充满着神秘的隐喻。岁月长河中,我们懂得了艾草栉风沐雨中走过的苦涩年华,以及那灵魂深处的华美乐章。艾,就是爱,千百年来爱着天下苍生,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。我们,又有什么理由不把艾捎回家。作者陈新森,磐安人,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。现从事宣传文化工作,主编有《身心两安.自在磐安》、巜乡土美食.人间至味》、巜江南药镇.药香天下》、巜云峰茶韵》、《寻隐大盘山》、巜中华羊氏第一村大皿》等书籍。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、复制、摘编、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,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。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fengweicaoa.com/fwcyf/14377.html